暑期实践《杭州建筑遗产考察与整理》系列报道(第一组) | ||||
| ||||
在 早晨9点半成员们按约定都来到了吴山广场,根据地图,我们打算先到旧藩署30号民居建筑去,可是所谓的旧藩署路只有80余米,四周也没有路牌提示,这时还下起了雨,成员们都有些狼狈。最后在一位好心的保安大叔的提醒下,我们在Feeling酒吧旁边找到了一扇小门,进去后发现了旧藩署30号民居建筑,当时大家都很兴奋。现居住于旧藩署30号民居建筑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们都很热情,一个劲地向我们介绍房子。成员们都很认真地做了笔记,并且画了平面图,拍了很多照片。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30号民居大约始建于明朝,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先为明清是的布政司署和金库,现在居住了18户人家,其中一户为孤寡老人。现在房子有多处破损,下雨时时常会漏水,而且由于自来水进水管道小和电线老化,这里的住户一直有用水紧张和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生活过得很艰苦。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旧藩署30号民居建筑里的居民虽然一直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可是没有得到答复,大家的心情都不是很好受,我们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在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下生活。 10点多我们告别了老人,冲冲来到位于劳动路旧仁和村5号的双剑楼,一位老奶奶给我们开了门,当我们提出要进去拍照片时,她勉强答应了。在于她对话的过程中知道这栋别墅是由主人赵曾珏亲自设计的, 现在赵老居住在美国,房子由他的亲戚住守。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这幢别墅要叫双剑楼,老奶奶说这源于干将莫邪的传说,因为赵老给他的孙子孙女取名时用到了这个神话,所以在给这幢别墅取名时就用了双剑这个词。双剑楼现在保存的很好,房子四周用青砖围起,东南是上下两层的圆弧形筒楼,西南为上下两开间带走廊阳台的长方形楼屋,水泥拉毛外墙,建筑主体带有美式别墅的风格。很神奇的是,设计者还很细心的在房子下面设计了一个高 接下来我们考察了在双剑楼隔壁的旧仁和村街6号别墅建筑,与双剑楼不同的事,这幢别墅属于国有资产,现在里面住了4户人家(最多的时候有11户)。住户依旧很热心,告诉我们此楼由闻积余在民国时期购地所建,之后于1947年卖给一位经营制盒印刷等业务的浙江奉化商人王乔森。但王乔森的生意主要在上海,虽然买了此处房子,但全家仍居住在上海,所以该房大部分用于出租,解放后为市公安局集体承租房。现在由于政府要进行古建筑保护工作,他们不久就要搬离这里。别墅主楼为一幢二层,三开间,青砖实叠洋瓦覆顶中西结合的小楼,建筑面积有 旧仁和村街9号别墅建筑似乎有比较多的加建部分,而且房子的内部有较多改建。房子的外部有块碑 上写“可卢”,这里原来是有"中国灯泡之父"美誉的著名实业家胡西园所居住的房子。1945年10月,胡西园还与友人发起筹建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担任要职。公务之余,春秋佳日,胡西园也常来西湖可庐小憩。解放后,胡西园常居上海,可庐租让给了浙江省公安厅作为干部宿舍。住户还告诉我们这里的门牌先为旧仁和署27号之甲、后为劳动路9号之丙。最后才改为旧仁和村9号。 离开旧仁和村街9号别墅建筑,时针指向了11点半,成员们决定先去填饱肚子并且休息一下。 经过上午的考察,成员们积累了不少经验。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河坊街后面的大井巷。 朱养心膏药店旧址是我们下午考察的第一站。杭州朱养心膏药室又名乐山草堂,现在住了3户人家。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有房50余间,分南北两个院落。 南院落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走马转角楼,三层多开间,砖木结构,清末民初时建。下店上住、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仍依稀可寻。此楼现为朱养心第十三代孙朱树培所居,院子东南角有"日生堂"界碑-块。北院落主体建筑为两层四开间中式楼房,条石阶梯,木雕栏杆,落地门窗,石板天井,显得古朴幽雅。此楼为民国时所建,当年的木刻对联尚在门上:"门无俗侣,家有极书。" 建筑由于年代久远,主体已经比较破,现属于危C级房。现在由于房屋拆迁,原先的很多住户都已经搬了出去,所以我们不能进入深一层次的考察。 出了乐山草堂,没走几步路,就到了张小泉剪刀店旧址,可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个建筑已经是大门紧闭,我们只要拍了几张外观照就离开了。 大井巷的最后一个建筑是保大参号旧址,可是由于年代十分久远,建筑外体已经损坏的非常厉害,屋顶和墙壁都破损不堪。当然"保大参号"那壁立高耸的封火山墙和厚重结实的石库大门依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座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属于徽派商业建筑。首先,它有门墙之制。在屋室外部,围以高墙,正面墙中,嵌入大门。大门为出入之咽喉,吐纳之气口,贫富之标志,权势之象征,它对商宅的规模、气势起着暗示的作用,保大参号的门墙高大宽厚,其气势威严逼人;其次,它有儒雅之美。走进大门,在占地不足一亩,两层三开间约 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空间里,有明敞透亮的天井,跌落有致的马头墙,昂然挺立的斗拱, 形象生动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这些体现徽派建筑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凸现了保大参号的徽派特色,显示了徽派建筑的儒雅之美。现在保大参号的主人是当年孙老板的亲孙女——76岁的孙老太。我们到的时候,孙老太和另外三位老太正悠闲地在打牌。由于年代的关系,房子内部已十分破旧,地面高低不平。当我们提出要进行深一步的考察时,或许是打牌的兴致被打搅,孙老太的心情不太好,就没有同意。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东太平巷5号的蒋鉴故居。现在这所房子归西冷印社所有。一位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蒋鉴和她的丈夫周明栋都是医生,东太平巷5号便是他们的诊所兼居所,抗战爆发后,他们奉献了大部分家产,迁到了重庆。东太平巷5号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三开间的西式别墅,这是一个青砖砌筑的空间,抬眼望去,满目皆是青砖。围墙东北角书友“川蛟周界”界碑一块。大门门楣上饰有白色小花。小楼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0.9亩,建筑面积 由于下午的考察有些不顺利,成员们都有些郁闷,但是我们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不仅包括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外观,也包括内部的亲身体验,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会好好地去总结这次考察的经验,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去改正和完善。这次珍贵的实地考察建筑经历令我难忘。(工程学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