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风采
土木系王新泉副教授:院级先进工作者

发布日期:2012-04-18 19:50访问次数: 字号:[ ]


“创先争优”工程先锋系列报道 教师篇之十一 

热爱胜于责任

--访院级先进工作者土木工程系王新泉老师

王新泉,副教授,博士,中共党员。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作,2011年入选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担任城市隧道工程教研室主任,为学院“土建工程安全与环保实验室”新型桩基方向学术带头人。作为主参人员曾获2010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浙江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杭州市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学院网络示范课程1项,主参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1项、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核心收录23篇;作为主要发明人已申请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出版《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技术及应用》专著1本,《浙江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要点》参编人。指导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1项、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指导学生获学院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学院2010年度大学生科研优秀指导教师;自任教以来获教学质量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2010-2011学年院级先进工作者。

  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新泉老师,在学院里虽称不上资历深厚,但是,同时兼任教师、科研工作者、班主任三重身份的他凭着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师生间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我们的采访,王老师从容不迫,脸上带着清新的笑容,侃侃而谈,浑身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第一重身份:教师

  王老师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对教书育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热爱远胜于责任感,既然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就得当一个好老师。”在他看来,如果只把授课当成一种责任,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很难做到精益求精。在了解王老师的人看来,“严谨”二字就是他工作作风最深刻的写照,但上起课来却没有乏味的长篇大论,而是非常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讲解工程方面抽象的概念时,还经常以音频或图片的形式穿插自己在科研项目试验或实际工程项目现场采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知识点。王老师的课前准备总是做得很足,有些课虽然已经有过三轮的授课经历,但每一次备课时,他都会对往年的PPT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增添更多更新颖的工程实例。而正式上课前,王老师都会提前10至15分钟到达教室,把课上将要讲解的内容从头至尾再温习一遍。王老师非常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他说:“高等教育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并追求真理的过程,大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促进自己教学的改进与思维的开拓,我也非常享受这一过程。”他还把自己的教学做了精辟的归纳,即“以读促学、以疑促学、以思促学、以辩促学、以练促学、以践促学” 的六“以”教学法,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优秀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欢。

  对于少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王新泉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逃课的发生部分出于学生的惰性心理,如果仅单纯地加强点名,不仅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抹杀学生对该老师上课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王老师则采用点名、学生缺课行为与其成绩挂钩、注重教学内容过程考核等“硬”措施,与提高课堂趣味性、注重讲授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缺课行为的重点指导等“软”措施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到课率和教学效果。对于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的抄袭现象,王老师也有自己的高招:他把原型工程比作“汤”,把设计内容比作“药”,在选题中优选“新汤新药”和“新汤复方”,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抄袭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所欠缺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让现在的努力拥有未来的意义”,这是王老师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指导大学生科研也是王新泉老师除教学与学术研究外的重要工作,在他看来,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合格基础上的扬长发展,大学生科研与课堂的对接,即将目前工程应用的前沿技术在课堂上作适当的讲解,同时指导学生开展适宜的科研,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显著的引领意义,即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让学生“在水里学游泳”。当谈及这一点,王老师提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2012届学生兴冲冲地跑来告诉自己,说他去单位面试时,单位负责人问及大学期间学到了哪些新型技术,他首先想到了自己曾参与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研究的反拱曲面异形桩。王老师说:“参加大学生科研,最初可能不懂自己所做的项目有什么意义,但在不断的涉及与接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示,有所收获,不求有所成就,只希望能获取些许经验和开创性思维。”

第二重身份:科研工作者

  如人物简介所述,王新泉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可谓硕果累累。在过去的几年,他主持和主参了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也参与了Y形桩、塑料套管混凝土、预制板桩、刚柔组合桩等多项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在浙江省高等级公路及航道改建工程中的试验及应用研究,以及浙江省地方标准《浙江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要点》的编制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学院重点实验室及优势学科建设,成为学院“土建工程安全与环保实验室”新型桩基方向学术带头人。他说:“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学术责任,培养学生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学术责任,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的核心,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代表着教师的实力、特色和水平。教师针对个人核心研究方向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对教师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王老师十分注重科研项目与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及毕业设计的有效结合。他认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科研活动渗透了许多创新及探索的成分,尤其是在指导大学生科研时,不能仅局限于已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要勇于开拓创新,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探索作为科研的目标。

第三重身份:班主任

  作为土木1003班的班主任,王新泉老师又有着另外一面。在这个班入学初就组织开展了“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学风建设从我做起”、“如何走好大学路”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细心的他总是善于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引导他们发展,“旷课,翘课,迷恋游戏,甚至退学警示,这些问题在我们班级还是存在的,这些学生更需要合理引导。”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在班内组织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帮助和带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并鼓励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各级学科竞赛,营造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在2010年浙江大学立交桥考试中,班里有2名同学入围,最终有1名同学顺利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同年,班级又有9名学生入选首批“工程学子卓越计划(小龙计划)”试点班。2010—2011学年,学业成绩专业排名前15名的学生中,土木1003班就占了7名。

  教师、科研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三重身份让王新泉老师的每天都紧张而忙碌,但他眉间淡淡的笑意仿佛在告诉我们,只要有满腔的热爱,只要有一丝不苟做好每件事的责任心,就能从从容容地得到收获。

  

(工程记者站:余茜  徐丽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