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平台
2011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15-11-13 14:02访问次数: 字号:[ ]


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一、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2014年1月,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面向行业与产业的“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是依托政府、企业各方优势,整合江大学城市学院及其他共建单位在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领域的创新资源,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为目的而建立的产学研联盟。中心目前已聘任到位研究人员8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

    中心协同单位见下表:

牵头

单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

参与

单位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

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核心

协同

单位

 

浙江大学

安徽省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理工大学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天润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深圳市福田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德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公司

浙江众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二、中心的发展目标

  中心发展目标:围绕地下与基础工程的灾害防控技术,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四大原则,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牵头单位,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研究所、设计院、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浙江省重点学科等建设为基础,以杭州市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研发团队;以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集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针对不同的地下与基础工程,研发一系列灾害防控技术,建立国内具有先进技术的应用平台,有效解决地下与基础工程施工难题以及灾害防控问题,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及技术保障,促进并带动我国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中心的组织构架

  为顺畅运行由多个单位共建的协同创新体,中心设立理事会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中心最高决策机构,并负责监督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心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创新人才培训委员会和三个协同创新方向来实现;为保障中心的日常运转、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以及发展规划,设立办公室、设备管理部、人才培养部、项目与成果转化部、国际交流合作部、人事部、战略研究部,在理事会指导下开展活动。中心的组织结构见下图。

四、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

  以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声呐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杭州市重点学科为依托,重点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撑平台;以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上海隧道股份创新团队、杭州市高校优秀创新团队为基础,打造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的地下与基础工程灾害防控技术研发团队。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

  城市隧道灾害防治与监控技术:系统开展城市隧道施工及运营引起的土体与结构物变形控制机理,软土地铁运营动力响应机理及减振设计技术,联络通道冻结法工后沉降机理及加固技术以及已运营地铁无线传感变形监控与健康诊断应用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软土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土体变形过大、减振和加固效果差以及城市隧道健康与安全未得到有效诊断和监控等技术难题。

  新型地基处理与防控灾技术:系统开展透明土模型试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淤泥固化处治及生态板桩护岸建构技术、城市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处治技术、公路软基沉降灾害防治与动态监控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传统软弱地基处理过程中承载力低、工后沉降大、施工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工程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地下支挡结构灾害防治与安全监控技术:系统开展基坑开挖的地质灾害分析及智能灾害系统研究、深基坑的时空效应及安全评价研究、灾害性气候下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与控制研究、深基坑信息化监控系统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研究,解决支挡结构沉降和变形过大导致的支挡结构间水土流失、结构失效、失稳破坏等问题。

中心主任:魏新江

地址:杭州市湖州街51号理工科楼2号楼309A室

联系电话:0571-88295688

电子邮件:weixj@zucc.edu.cn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