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元年与故宫600年:建筑系学生赴故宫博物院实习并获好评 | ||||
| ||||
2020年,北京故宫迎来了建成以来的第600周年,浙大城市学院也步入了建设全国百强大学的第一年。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2016级周思言、缪唯清、傅天奇三位同学,于2020年5月-7月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实习,在故宫近距离观察珍贵历史文物,学习历史建筑保护的知识与方法,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三位同学实习认真负责,态度积极,得到故宫实习指导老师的高度评价。(图1) 图1故宫古建筑修缮工地 吴伟博士是故宫考古所的青年研究骨干,作为三位同学在故宫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开始来实习时,其实有很多任务选项,但这三位同学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考古领域进行尝试和挑战,在实习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他们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克服种种困难,跨越专业间的鸿沟,在不断虚心学习和认真请教中进步,最终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他们身上展现出了那种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为建筑专业与考古专业良好的合作关系起到了示范作用。”(图2) 图2故宫博物院吴伟博士2019年在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做学术报告 周思言同学对建筑文化遗产抱有浓厚的兴趣,已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她对在故宫的实习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在中国建筑史课上学习过宫殿建筑,但当我真正感受故宫宫殿的飞檐、木构件的尺度、中轴线的逻辑时,无时无刻不感叹古代匠人的考量。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在实际的古建修复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各类学科的因素,每个项目从考察发掘到测绘记录、修复施工要历时很久。从书本到成为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还需要很厚的沉淀积累,每一位匠人、师傅都是老师,每日多看、多问、多学。 ” 缪唯清:“此次实习的收获除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工作的态度。我的指导老师吴伟,在他身上我能看到‘学术最大’的精神,他似乎总有着无限好奇与热忱去对待他的工作,又秉持着严格细致的态度。三个月时间让我明白了对于未来进入工作,保持初心是难能可贵的。” 傅天奇:“在故宫里学习与生活,除了每日感受它的宏伟与魅力之外,当你走过它的宫墙,穿过大门,站在殿前,看着往来的游客我很确定这些脚下的身旁的大到宏伟建筑,小到斗拱飞檐、一砖一瓦,上面都留有考古人员辛勤钻研及修复的痕迹。随着中轴线一路向前,古人那种对于建筑的思考与设计愈发的令我敬佩,想要细细品鉴宫里的一砖一瓦,光光三个月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再次前往学习。想要更好的参与这份工作需要我继续多读多看多学有关考古的知识,多多沉淀,日积月累。我想把我的收获与感想讲给更多的人听,尽我所能传播中国古建与考古的魅力。”(图3) 图3傅天奇(左)、周思言(中)、缪唯清三位同学 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周淼老师,作为城乡营造与建筑遗产保护方向负责人,近年来积极开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与科研,与故宫博物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著名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课题。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学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获得了进入故宫博物院实习的机会。 浙大城市学院城乡营造与建筑遗产保护团队,既立足于浙江与杭州,深耕两宋时期杭州历史建筑与浙江乡土建筑遗产,还放眼全国,近年来在南北方历史建筑保存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山西省、福建省展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精细测绘与研究。建筑系师生齐心协力,积极尝试,力求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城院智慧”,塑造“城院力量”,形成“城院特色”。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