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开启 一“网”无前——工程学院在线教学两周观察 | ||||
| ||||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谁也不曾想到,小时候那个不去学校、在家就能上学的梦想竟然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更不会想到讲台上或温柔或稳重、或活跃或激情的老师,齐齐出道化身百变网络主播。一夜之间,云端开启,一网联通,无数的老师学生被在线教育这股汹涌的浪潮猛烈地推拥向前。 视线转回到已经开展在线教学两周的工程学院,让我们一起看看教学主播们、老铁们是如何浸入网络课程的教与学,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主播:掌控主场,致敬挑战 挑战“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方式,很多老师不仅要从小白开始学习各种软件与设备的应用,而且要不断刷新对网络的认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主播”,甚至成为受“粉丝”喜爱的“网红”并不容易。在没有娱乐,不刺激多巴胺,只传授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网线掌控主场,营造出能让同学专注、投入的氛围,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保证教学效果,比那些“娱乐主播”、“游戏主播”更具挑战性。 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的也许只有PPT与老师的脸,看不见的是屏幕背后,老师们在潜心修炼十八般武艺。 机电系《流体力学(甲)》的授课老师张宇为了在课堂中能更直观地给学生演示公式推导和绘制示意图,准备了两只手机、一台平板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左右开弓,板书详尽流畅,演绎着流体力学之美。 张宇老师的电子板书和BB平台专栏 化身“三头六臂小哪吒”的老师还有很多。建筑系《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的应小宇老师同时使用台式机、iPad、手机进行上课。台式机上登录钉钉软件进行课件直播,iPad用于监控直播来弥补学生回复消息的网络延迟问题,手机用于doctorz软件上获取名单,随机抽取学生连麦。 应小宇老师的直播间 在线直播上课,最担心就是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此,教学主播们也是操碎了心。机电系傅佳宏老师的《虚拟仪器技术》一次课三节连上,2个多小时,学生们难免走神。于是,傅老师就把整一大节课的教学内容片段化,分成七八个教学片段,提前告知学生每个教学片段的内容、时长,每个片段讲完后跟学生互动、提问,同时通过钉钉手机端时时刻刻观察学生的反应。 傅佳宏老师在上课中 美女主播——土木系孙苗苗老师教的是《结构力学I》,首次课堂尝试“直播+录播+MOOC”三位一体的网课直播形式。为使内容丰富不枯燥,播放流畅不卡顿,事先进行了很多次试播,并且对很多小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每播放完一段小视频后会有知识点归纳和提问互动环节,并在钉钉群上实时布置课堂作业。 孙苗苗老师的直播画面 不仅仅老师们非常快速地适应了“教师-主播”的身份转变,连教工支部的固定党日活动上都热烈交流起了如何更好地开展在线教学,土木教工支部、建筑教工支部、机电教工支部纷纷在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之余,积极交流探讨如何创新教学方法,确保网上教学质量,对上课板书、上课过程学生管控、学生课本查看、优质网络资源分享等具体细节开展深入交流,凝聚集体之力为在线教学添薪加火。 廖娟老师在土木教工支部的固定党日活动中分享在线授课经验 “院外高人”:我有我的精彩 不仅仅是专职的教学主播们在卖力吆喝,工程学院的每一位“院外高人”也都是倾情演绎。建筑系的兼职教师吴越,原本在学生中就有很高人气,这次“在线战役”并没有因为是网课就比往常随意,反而将家中客厅改造成大型演播厅,西装领带,笔挺利落,秒变“新闻联播”非常主播,帅气地出现在镜头前,引来学生们的阵阵欢呼喝彩。 把客厅变成演播厅的吴越老师 负责建筑系大二《建筑心理学》与大三《建筑材料与构造》的王佶老师,为更好地熟悉设备、掌控好节奏,正式开课前一周就在线进行了《建筑心理学》课程的试讲,不仅有许多同学自愿参加,还吸引了多位老师旁听,试听结束后让大家踊跃提意见。王佶老师还在周末与学生约定多个时间段,自由上线与她进行一对一视频通话,进一步了解与学生的线上互动状态,同时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设备情况,用心确保每个细节的周全。 早早开始《建筑心理学》试讲的王佶老师 机电系兼职老师金逸峰,不仅将自己辛苦录制的浙江大学慕课资源倾心分享给我们的学生,还在课前热身环节卖萌求赞,瞬间获赞破万,被学生们高呼“亲切”。 获赞破万的金逸峰老师 老铁们:热情不减,高效互动 建筑系徐颖老师在BB平台的公告上这样写道:“特殊时期,我们虽然不能济济一堂、谈笑风生,却仍然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与网络平台,用一种新的形式进行教授与学习,这也正可以成为我们深入了解信息化社会的绝佳体验。希望我们都能够充分享受这个过程,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 “与老师的互动变得更加多了。”这是我们对学生在线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调查中得到最多的反馈,似乎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建筑1901的黄家笛觉得,通过键盘打字输送自己的想法,比面对面来得更加没有压力。“平时上课,很多人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敢说出来,现在却都很愿意分享。”来自建筑1902的苏绎琢也说:“对于有些内向的我来说,隔着电脑屏幕似乎让我更愿意主动地和老师交流。” 尤其是在眼前就是电脑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有时甚至会直接挑战老师说的内容,指出一些他们认为不对的地方,或者提出一些比较“奇葩”的问题。“这在往常的课堂上并不多见。”张宇老师这样向我们描述。 即使相距千里,仅有一根网线连接,但心的距离似乎更近了。道桥1801的侯梦颖盛赞了她的《结构设计原理》老师廖娟:“老师超级亲切,有早课的时候都会早早地叫我们起床吃饭。”一位土木的同学也悄悄透露,老师会在课间播放一些明星的MV,帮助他们在疲惫的课堂之余放松心情,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也更容易提高注意力。一些老师在面对新同学的第一节课,甚至还会说“谢谢你们的火箭”、“谢谢点赞”、“老铁们再见”这样的网络词汇,来缓解尴尬,拉进距离,让学生们倍感亲切。当然,也有老师在课程公告中温馨提醒:“课堂授课,我们会有密集的教学内容,请大家务必专心,不要无谓地刷弹幕或者点赞。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老师的一字一句中,就是最好的赞美。” 课程资料的掌握变得更为容易,这是同学们对网课的另一个评价。每位老师都会在课前上传课件或课程资料,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课上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查看课件或是课后回放进行消化理解。而类似于建筑系的设计课,同学们轮流分享案例时,不仅PPT投屏较线下更为便利,而且课后交换资源也非常便捷。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老师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原本对教学效果心怀忐忑的老师们,不断地收到了来自学生们的惊喜。 众多《中国建筑史》优秀预习作业中的一份。 《工程造价》余剑英老师在朋友圈晒出优秀课堂笔记九宫格。 《机械原理》吴央芳老师课后不断收到学生答疑。 有老师说,虽然四小时的直播课下来,腰都快坐断了,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但是一抬头看到学生们也在努力学习,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新课题:凝心聚力,稳步推进 开展在线教学已逾两周,老师和学生都已逐渐适应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但张宇老师也表达了他的担忧:“线上课堂相对传统课堂而言,学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大,从正面角度讲,学生独自面对屏幕时更容易发言和表达观点,课堂活跃度比较高。但是线上教学也需要学生不断强化自学能力,当直播上课的新鲜感褪去之后,如何让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同时,疫情结束之前实践类课程如何开展教学,疫情结束之后线上线下教学如何实现顺利过渡,都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道新课题。很多老师也深深意识到,在线教学不只是为了应对疫情而进行的阶段性工作,也必将成为今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方向之一。 积合力以致胜,汇众智而成功。相信只要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密切配合,就一定能共克时艰,稳步推进,做好特殊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文:张旋 蔡万寒 吕青青)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