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风采
上好课、做好研究,他对学生“爱得深沉、管得严厉”

发布日期:2020-06-28 19:19访问次数: 字号:[ ]


   王新泉,浙大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岩土工程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等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管理方面主讲专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资助层次人员,被评为杭州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拱墅区十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


执着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年,城市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王新泉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通过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荣获二等奖,该项成果同时获得了该年度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次年,王新泉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看似顺风顺水、成果频出,只有王新泉知道,背后的付出有多少。


   从攻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王新泉就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软土特性及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其十余年来一以贯之持续研究的核心方向。


   项目主要针对软土路基,开发了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包括新型软土路堤刚性桩和新型软土路堤刚柔组合桩关键技术,获批多项发明专利和各级工法。项目涉及技术主要适用于路基、堤坝等工程软基处理,在适宜的地质条件和工况下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工后沉降和总沉降、克服桥头跳车、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运营养护费用等。“因软基处理技术具有较大复杂性和地域性,受地质条件和工况影响较大,开展系列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关键技术的发现多来源于工程实践,基于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提炼其科学技术问题,解决实际工程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和新问题。”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王新泉逐步拓展了多项核心研究方向,也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资源和工程实践资料。


   “成果的取得与突破需要长期的积淀,很难一蹴而就,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王新泉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在后续教学科研工作中,将更加注重纵横向课题的争取,发明专利的申报,高级别论文的发表及成果的转移转化,为申请更高级别的课题奠定基础,在技术创新上争取不断取得新突破。”王新泉表示。



辛勤育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区别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王新泉认为大学教师除了科研之外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服务社会的责任,以及以科学技术传承与教学为主的学术责任。


   在学生培养方面,王新泉也特别注重结合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工科理论性强的课堂会不会沉闷?不存在的!王新泉的课堂从不乏笑声,而他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并不是在聊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而是将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与课堂理论有机融合。

   “在讲到防水排水问题时,他会涉及顶楼住房常遇到的漏水问题与解决方案;讲到桩基稳定性时,会举上海住宅楼倒塌‘楼倒倒’这些典型案例;在工程地质课程去宝石山地质实习时,他甚至能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进行讲解,成了被游客跟随与围观的工程地质‘导游’。”在道桥专业2019届校友方正看来,课堂上的王老师魅力无限,有趣的例子永远是信手拈来,就如同哆啦A梦的百宝口袋一样。


   “课讲得好,上好课、教好书,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是远胜于责任的。”王新泉说。他也将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培养的严谨精神带入学生培养中,成就了学生心目中又爱又“怕”的严师。


   “王老师在辅导我们撰写课程报告时,对于论文的格式要求有着近乎完美的偏执。许多老师对于格式只给一篇范文进行参考,王老师则原意花费两堂课时间将每一位同学的文章做展示,在课堂上一篇一篇进行分析、梳理、纠正。尤其是在格式上,小到一个顿号还是逗号的使用都要按照要求规范化。两周前还群魔乱舞般的小论文,在经过反复的上课点评和课后修改后,都像模像样了起来。”方正说,王老师的这种偏执虽然一开始令学生有点难以接受,但当他们撰写其他课程报告时也更加得心应手,才真心觉得受益匪浅。


   王新泉的治学严谨更体现在带研究生上。在岩土工程在读研究生李肖眼中,王老师严谨的学风让他折服,育人的方式让他钦佩。


   “王老师不是教我怎么做,而是教我怎么学。有次我写一篇关于桩的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对这个陌生的研究方向,从找论文开始我就焦头烂额,中间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放弃,我跟王老师抱怨,王老师没说什么鼓励的话,只轻描淡写的一句:慢慢找,别急,肯定能找到的!”李肖终于硬着头皮找齐了所有的文献并交给王新泉,之后,“奇迹”发生了!经过王老师“改造”后的研究现状,梳理了脉络,要解决的问题变得显而易见。经过对比,李肖恍然大悟,写研究现状要凸显研究难点和创新点,不但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更是寻找要解决问题的方向标。


   “在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中,如何及能否教会学生老师不会的,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新泉说。


   王新泉坚持多年的指导方法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也与他所提倡“以读促学、以疑促学、以思促学、以辩促学、以练促学、以践促学”的六“以”教学法相得益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