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风采
“埋到土里”去做事,这位“严师”将一腔热血倾注在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之路

发布日期:2021-01-26 11:00访问次数: 字号:[ ]


   周淼,浙大城市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史。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杭州市新世纪131人才工程、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近年来,在《建筑学报》《文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地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心怀一腔热忱,肩抗建筑遗产保护重任

   2020年11月,周淼经过多年积累完成的专著《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第十届钱学森城市学“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金奖。当被问及如何会走上建筑历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这条道路时,他坦言:“我觉得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是责任。”

   从小就对历史和画画颇感兴趣的周淼,大学时期就读于拥有全国唯一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的东南大学,从那时起他便自此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现在保护古建筑,其实应该像保护珍惜动物一样。古建筑承载了人类发展的记忆或是一种文化基因,一旦被毁掉,可能一段基因就从人类文化记忆的基因库中抹掉了。”周淼说道,文化力量靠的就是文化特征,而城市建筑和生活习惯就是重要的文化特征。

   同样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更是密不可分。周淼谈到:“学习历史建筑知识和建筑遗产保护,更是为了应对解决未来城乡发展中的问题。”在他看来,建于1980年代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成为历史建筑,需要用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角去保护它,那么建筑历史与理论在那时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淼指出,无论是改造,还是在遍布老房子的建成环境中重新盖房子,都必须要考虑到跟周边的历史环境相呼应,保留老房子原有的价值,并知道它原来有哪些重要的、珍贵的历史信息。

   怀揣着一份热忱与一颗赤子之心,周淼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以高要求束人,力促学生成才

   “我觉得对老师来说,要把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做到我们说的‘深入浅出’。”这是周淼一直秉承并努力践行的教学理念。面对每一届从零开始的学生,周淼希望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严以律己,反复琢磨知识点如何整合、如何教授。周淼一直走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上。他也以高要求约束学生,力促学生们成才。

周淼在建瓯集庆桥现场为课题组讲解

   周淼非常认同“深入现场”对建筑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他每年暑期都会带领学生们进行历史建筑测绘实践,带同学们到饱藏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村落中待上8—10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亲手触摸古代建筑,拓印碑刻,描摹彩画,去现场绘图,丈量尺寸,跟当地的村民访谈调查。“虽然同学们要上得房梁、下得访谈,特别辛苦。但这样的训练我觉得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展专业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周淼如是说。

   建筑学1602班的郭雨朦这样评价:“跟着周淼老师去实践,就会发现他深藏着的‘魅力’,他就是那种‘埋到土里’去做事情的人,他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不喜欢张扬,是脚踏实地的一位老师。”同时,周淼也是一位要求很高的老师,郭雨朦回忆,为了得到一份自认为满意的作业,她有次在回家高铁上改稿,甚至下车时都还捧着电脑在修改,最后改到凌晨三四点,而周淼老师始终“秒回”,一起看修改稿并提出建议。周淼就这样以高要求敦促着自己与学生的人。

立足乡土建筑,探寻民间之美

   “我们做村里的要比做宫里的更细致。”这是周淼对乡土建筑研究精度的要求。尽管该研究的海量调查十分耗费精力,周淼也从未止步,他说,过去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经典建筑体系,未来将更多地聚焦在乡土建筑领域,去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最早吸引他开启乡土建筑科研之旅的是浙江独有的风景以及一大批古村落、古建筑的超高颜值。在周淼看来,这里的民间建筑是全中国最美的。浙江省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将审美体验中最齐全的景色——江河、溪流、湖泊、平原、山地,瀑布、海岛等汇集于此。这是孕育中国人山水田园审美观的地方。

   周淼说:“从我个人审美来看,我觉得浙江中南部的乡土民居的艺术表现力是全国最好的,我来这边做民居研究,每天沿途看这么美的风景就很享受了。”

周淼在第二届东亚地区木构建造研讨会发言

   而支持他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的,还有一份责任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学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宫、长城这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上,却甚少关注民间建筑。“但我们如今要面对的许多历史城镇乡村保护,都是需要建立在熟知城镇乡村建筑的特点之上的。”周淼认为,只有熟知了城镇乡村建筑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通过一年一年的乡土建筑调查,周淼发现,乡土建筑研究有很多的缺环,却一直没有人去弥补。对此,他表示:“发现问题就要马上去做,如果我们不去做,随着历史建筑日渐消逝,以后就更没机会做了。”近5年里,他每年都会利用暑期带同学去实习的机会,自己再抽时间去做调研,一步步完善、探索如何建构关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样板。

   身为一名学者、研究者,周淼对自己的认识是:眼光要放长远,要做具有前瞻性与原发性的研究,为将来十年、二十年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周淼和课题组的同学目前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建筑史、城市史的问题,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城院智慧,形成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独特价值的城院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